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定西KTV招聘网 > 定西热点资讯 > 定西名言/句子 >  文章主要讲忍与不忍对事情的结果自古至今就有“忍一时风平浪静”

文章主要讲忍与不忍对事情的结果自古至今就有“忍一时风平浪静”

2022-08-03 20:34:59 发布 浏览 835 次

文章主要讲忍与不忍对事情的结果。自古至今就有“忍一时风平浪静”的说法,可是一到关键时刻,人们往往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而做出冲动的事情来。本文就是向我们展示一个道理:小事要忍才有可能成就大事。激动往往会断送自己的退路,而陷入失败无法挽回的地步。

全文以严肃的议论开始,以“闲笔”作收尾,含蓄深刻,饶有趣味。

国于南山之下,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。四方之山,莫高于终南,而都邑之丽山者,莫近于扶风。以至近求最高,其势必得。而太守之居,未尝知有山焉。虽非事之所以损益,而物理有不当然者。此凌虚之所为筑也。

国者于南山之下,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。四方之山,莫高于终南,而都邑之丽山者,莫近于扶风。以至近求最高,其势必得。而太守之居,未尝知有山焉。虽非事之所以损益也,而物理3有不当然者。此凌虚4之所为筑也。

方其未筑也,太守陈公杖履5逍遥6于其下,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,累累7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8也。曰:“是必有异。”使工凿其前为方池,以其土筑台,高出于屋之檐而止。然后,人之至于其上者,恍然不知台之高,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。公曰:“是宜名凌虚。”以告其从事苏轼,而求文以为记。

轼复于公曰:“物之废兴成毁,不可得而知也。昔者荒草野田,霜露之所蒙翳9,狐虺者0之所窜伏。方是时,岂知有凌虚台耶?废兴成毁,相寻者者于无穷,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,皆不可知也。尝试与公登台而望,其东则秦穆之祈年、橐泉也,其南则汉武之长杨、五柞,而其北则隋之仁寿、唐之九成也。计其一时之盛,宏杰诡丽,坚固而不可动者,岂特者也百倍于台而已哉!然而,数世之后,欲求其仿佛,而破瓦颓垣,无复存者,既已化为禾黍荆棘、丘墟陇亩矣,而况于此台欤!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,而况于人事之得丧者3、忽往而忽来者欤?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,则过矣。盖世有足恃者,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。”

既以言于公,退而为之记。

所国:指城邑,这里用作动词,指建城邑。也 损益:损,减小;益,增加,这里是影响的意思。3 物理:事物的道理。4 凌虚:高耸入天空中。5 杖履:拄着手杖漫步。6 逍遥:怡然自得的样子。7 累累:连贯成串的样子。8 髻:挽束在头顶的头发。9 蒙翳(yì):遮蔽。者0 虺(huǐ):毒蛇。者所相寻:互相循环,周而复始。者也 特:仅仅,只。者3 得丧:获得和丧失。

终南山下修建城邑,城中人的起居、喝茶、吃饭好像都会和山有接触。围着州城的山峰,没有哪座比终南山更高,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邑,比扶风更近的就没有了。从离山最近的城邑去探求最高的山,按地势来说,一定可以做到。可是太守居住的地方,从来就不知道山在哪里。虽然这对政事没有什么影响,但是在事理逻辑来说就不应是这样。这就是修建凌虚台的原因啊。

当这个台还没修建的时候,扶风太守陈先生就拄着手杖,悠然地出去漫步。瞧见树林的上边露出山形的影子重叠着、串联着,在一起好像是成群结队行走的人走在墙外而露出他们的发髻一样,就说:“这里必定有奇妙的景致!”于是叫人在山前开凿出一口池塘,用挖出的土石修筑成一座高台,比屋檐还高时才停止。这样一来,步行到台子上面的人,恍恍惚惚不知道台子有多高,却以为是山突然长出来,踊跃奔腾。陈老先生说:“这台子应该叫‘凌虚’。”他把他的主意告诉部下苏轼,要求他写一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。

我答复陈老先生说:“一座建筑物的破败或兴盛,存在和毁坏是无法预料的。先前,这里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,是霜露遮蔽,狐狸、毒蛇出没的地方,在那时,怎么会知道这里将会有凌虚台呢?破败和兴盛,存在和毁坏,它们无穷无尽地相互转化循环,那么,有朝一日,凌虚台重新成为野草荒地,也是无法预料的。我曾经与您登上台子极目眺望,台子的东方是秦穆公时建成的祈年宫和橐泉宫,台子的南面是汉武帝时修筑成的长杨宫和五柞宫,它的北面是隋炀帝时的仁寿宫、唐太宗时修复仁寿宫而成的九成宫啊。想见那一时的盛大气派、宏伟奇特和壮丽、坚固不可动摇的程度,比起这凌虚台来,难道只是超过一百倍吗?可是几代过去后,想要再找到它们旧的大致形貌,却连破瓦断砖、倒塌的墙都不再存在了。即使是这样的宏伟建筑都已经变成长满禾、黍的田野,荆棘丛生的废墟,更何况是这座凌虚台呢!这凌虚台尚且还不能依靠它的坚固而长久地存在下去,更何况是人世的得失,忽去忽来,这样的飘忽不定呢!如果有人想用这些亭台楼阁向世人夸耀,同时满足自己,那就错了。其实世界上有足够用来依靠的,并不在乎一座台的存在或毁灭。”

我把自己的想法对陈先生说了,回来后就写下这篇文章。

此文虽然为“记”,重点是“论”。这篇文章是苏轼应扶风太守陈希亮的要求而作。文章以流畅的笔调叙述凌虚台建造和命名这件事。抒发了作者“废兴成毁”的感慨,由此推出世事不可预料。同时指出不能消极地“夸世自足”而要不懈地探求,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。最后,作者以乐观旷达的笔调写道:“盖世有足恃者,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。”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